又是两周没写博客了,圣诞夜来水一发~
今天稍微看了下async的源码,感觉很简短精炼,总共也才1000多行代码,好多值得学习的地方。主要看的是waterfall
模块,由于源码中有好多不同接口公用的部分,因此看完waterfall这个接口的整个流程,差不多就cover了一半的async源码了。
造轮子
在没有太多使用经验的情况下,直接看源码,可能会遇到一些不明所以的细节,看了可能也只能吸收很少的一部分。最好的方式我觉得莫过于自己先造一遍轮子,再看源码了。
接口需求
waterfall这个接口的命名还是很形象的
我要定义一个waterfall函数,满足以下需求:
- 可以按照Array给定的顺序逐个执行
- 所有函数执行完毕后,调用指定的回调函数
- 前一个函数的输出作为后一个函数的输入
- 中途某一个函数执行失败,直接调用回调函数结束
需求的代码描述如下:
1 | async.waterfall([ |
编码
代码组织了好一会儿,又调试了好一会后(中间遇到了一个关于arguments的坑,后面会讲),终于成型了。输出是按照预期的,和async源码运行的结果相同,分析也都写在注释中:
1 | var async = {}; |
坑
踩的这个坑是关于arguments
的(在ES6语法中其实不推荐使用arguments的方式,因为语法已经支持了rest param)。我一直以为一个函数的arguments属性是一个Array,因为经常可以看到通过arguments[0]的方式去获取参数,也从来没有质疑过。先来看看下面这一个例子:
1 | function a (){ |
可以看出,arguments对象并不是一个array对象。在chrome中虽然看上去打印出来的是Array,但它是可以展开的,里面还有好多参数。而且下标取值的时候不光可以用数字,也可以用字符串来取值。这也是为什么我写的代码注释中arguments.slice(1);
的方式会执行错误(slice是Array才有的方法)。但是[].slice.call(arguments, 1);
却能执行,说明arguments还是有一点slice的特性的,有点不太懂。感觉它同时继承了dict和array两种对象的部分特性。
原来的轮子
贴上原来的代码实现:
1 | async.waterfall = function (tasks, callback) { |
抛开一些异常处理的情况,就总体逻辑流程上还是有些区别的,下面就逐个来分析一下。
迭代器
我是自己通过_index
的局部变量来记录当前执行的函数的(得益于闭包的特性,这个局部变量可以一直保留着)。源码实现了一种迭代器的方式去管理传入的函数数组,非常优雅,支持next特性,观摩一下:
1 | async.iterator = function (tasks) { |
通过async.iterator
包装以后返回的是一个迭代器对象,他同时又是一个函数可以直接执行,包装了用户传入的tasks中的第一个函数。
调度器
有了迭代器,还需要一个调度器才能按照预期的流程串行执行需要的函数,同时处理参数传递的过程(我自己写的代码,调度的工作是由_cb一起做的)。
这个调度器实现的非常棒,由于它返回的也是一个函数,因此和迭代器是属于同一个维度的(如果是调用者和被调用者的关系则不属于同一维度,他们的调用层次关系是同一层的)。_restParam
函数可以暂时不用管它,因为从它的实现中可以看到,它本身和它参数中的函数是同一个维度的,它只是负责转换了一下参数的结构。完全可以理解为wrapIterator
返回的就是被_restParam包着的那个函数,_restParam
只是一个参数结构的转换器,处理了参数结构不一致的问题。
1 | function _restParam(func, startIndex) { |
回到调度器的上下文,在参数传递的过程中,args是上一个函数的返回结果组成的数组,再把下一个迭代器包装一下作为该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。这样在调用当前迭代器对应的函数的时候,用户态上下文中的callback就是下一个用户态函数对应的迭代器了。整个控制流程完全处在用户层,框架层所做的事仅仅是参数结构的转换(毕竟apply函数需要的参数结构是数组,而函数调用的时候则是展开的形式)。
奇淫技巧
在阅读代码的过程中看到了不少巧妙的用法
导出
在async源码最后有这样一段代码:
1 | // Node.js |
由于现在js使用的范围非常广,又有后端nodejs,又有前端js,需要适应不同的导入操作。这段代码就可以非常完美地做到对于不同导入方式的支持,包括:
- nodejs中的require语法
- RequireJs的导入方式
- html中script标签的导入方式
+null
在_restParam
代码中有如下一行:
1 | startIndex = startIndex == null ? func.length - 1 : +startIndex; |
刚开始我还不理解在一个变量前加一个+
有什么用,后来自己尝试以后发现,对于一个null执行+操作符它会变成0。这个特性非常巧妙地使用了一行代码同时处理了 参数验证 和 转换 的工作。
关于这个用法,我一个同学也是前端js大牛JerryZhou在segmentfault上有一个回答,对于这个问题解释得不错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考一下。
异步回调
源码中的ensureAsync
方法技巧性很强。当tasks中的函数一个个执行的过程中,我们当然是希望回调行为发生在当前的函数执行完毕后。毕竟在当前的上下文中执行callback的时间点并不一定在当前函数的最后(它之后还有语句需要执行,有可能还会做一些扫尾的工作,或者其它形式的逻辑)。由于callback其实就是tasks中的下一个函数,一旦执行callback,运行逻辑就跑到下一个任务了,而此时当前的任务还没有完成。这显然是不合理的。因此ensureAsync
在这里就处理了这部分逻辑。
1 | function ensureAsync(fn) { |
在async库中,_restParam
还是很通用的,会在很多地方看到。代码里首先把原来的callback取出来,做一层封装,再push到参数列表中。设立一个sync的标签,只有当fn函数执行完毕后才会改变它的状态。这样一来,在原来的回调函数中会检查这个标签,如果是改变过的,则直接执行回调,也就是下一个task(此时可以确保当前task已经执行完毕)。如果sync标签未改变,说明当前task并未执行完毕,这个回调函数将在下一个事件循环的tick中被调用,下面是setImmediate
方法。
1 | async.setImmediate = _setImmediate ? _delay : async.nextTick; |
总结
边看代码边写的博客,写完发现真的又多懂了好些东西,因为有些知识点是我在写的时候才突然理解的。刚开始看源码的时候可能只理解了百分之30,就觉得值得分享,源码很不错。但当我写完的时候,我感觉已经掌握了七八成了。看来还是要多写东西啊,希望我写的东西也可以帮助广大朋友一起学习探讨。